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成功變法,讓秦國崛起的關鍵:敬賢、敬法、共心、共魂。
1、敬賢論: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
秦國自穆公稱霸后,國力逐漸衰弱,時常遭受霸主國魏國的欺凌,秦國素來尚武,而忽略治國之道,然周邊諸侯強國林立,虎視眈眈。
閱其招賢令讓人油生敬意:秦公贏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稱霸,國勢有成,大業有望。然,其
當企業感嘆沒有人才時,須不知,其所缺的是能與人才分享的胸襟與氣魄。如果敢分享財富、敢批駁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還能不聚人么?古人秦公尚能如此重視人才,何況我們今人呢?看看秦公的招賢令,想想當今企業的招聘,不禁汗顏。特別是秦公布招賢令后,各國士子紛紛來到秦國,高度重視,但也不盲目任用,而是不惜代價用三個月時間讓其考察秦國,然后拿出方案,以才定崗。
2、共心論: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在商鞅分析完強秦九論之后,直陳贏渠粱變法三難希望得到贏渠梁的認可:1、竭誠擁戴變法的新銳骨干,居于樞要職位;2、法制不避權貴,宮室宗親違法與庶民同罪;3、
作為
3、共魂論: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雄!秦國的國歌,所謂“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八個字,無論是在最艱辛的時刻,還是在最激勵人心的時刻,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山野里,每次響起,都會讓我肅然起敬。
無論是衣衫襤褸的老秦人,還是衣著華貴的世族,他們對老秦國的期待都是令人振奮的。
多數企業有自己的口號,如何能夠達到秦人之境界,是當下企業思考的重點。造人先造魂,團隊必須有靈魂,讓其深深扎根于員工心中。這個魂不是單純個人夢想,而是全民共同的夢想。當然,這個魂往往從首任指揮官身上挖掘與體現出來的。
4、敬法論: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鞅變法強秦,以法治國。通過推行強秦九論,讓貧窮落后的秦國走向強大,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特別是讓法治理念深入民心,能人所不能改變的境界。在實施變革當中,不乏血的代價,商鞅不畏強權勢力,秦公不避親人,為秦國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追求法治、完善法治是企業管理發展的方向,如果說企業還不夠強大的話,其關鍵還是在于法治精神,造成制度執行不能徹底,多數企業在執行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手段,缺乏強有力的高層支持。
商鞅變法,說到底,是一種勵精圖治、事業高于一切的精神,這種從弱小到強大的管理大道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商鞅變法到底能給我們什么啟迪呢?
其一,從組織變革的角度看。
商鞅變法作為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成功的政治經濟變革運動,短短二十年,使秦國一個弱窮西陲小國成為一個強盛帝國,國富民強,為以后秦國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組織變革是極不容易的,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改變一個組織延續百年、根深蒂固、骨子里的東西是難上加難。一是組織領導人(國王、董事長)要有強烈的變革之心,能自始至終、矢志不渝,以"鐵腕"手段推動,變革不成功"死不罷休",全力以赴;二是要有好的變革方略、謀略以及變革謀士、擔當,沒有好的出路、變革之策,如何變?變向何方?分幾步走?誰來出謀劃策,誰來推動變革,擔當重任?此兩者是連在一起的,選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沒有好的謀才,不會有科學、因地制宜的變革之法,沒有強有力推動者,光是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不能執行到位,落地有聲,更不會有好的成效、結果。因此,變革重在執行,最難也在執行,因為牽涉到很多人、很多利益團體的切身利益,更是場政治上的較量和戰斗。
其二,從中高層管理層面看。
到底是企業高層重要,還是中層重要?傳統觀點是企業高層重要,沒有高層不會制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各種資源的整合、關系的協調,但最新的觀點認為,企業中層決定企業的成敗。有好的戰略、想法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去執行、推動,戰略變不成現實,只能是空想。而中層是連接高層、基層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是企業運行變革的中堅力量,變革者、執行者、推進者。因此,作為企業高層一是制定戰略整合資源,二是選擇人才,共同組建成無堅不摧的團隊,方能打贏這場"變革"之仗。高層不是十全十美"多面手",必須會招人、選人、用人、留人,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位置上,天時、地利、人和集一體,創出一番偉業。從秦孝公到衛鞅及其追隨者可聯想到此點。
其三,從經營人才層面看。
都知道企業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那么如何發現人才和識別人才?通過哪種途徑找到人才?如何吸引人才過來?如何用好人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除定企業發展方向外,尋找人才是企業領導者的第一要務。秦孝公在百里奚老人指點下,跳出秦國局限,遍布山東諸侯列國張貼"招賢令",以重金吸引人過來,廣開"國門",招賢納士,在識別、考核人才方面,以三月為期,讓"賢士"深入基層郡縣體察民情,考察官吏,拿出自己的治國方略,根據士子的才能安排到各部門任職。好比現在的新進大學畢業生,先從基層做起,到基層實習,了解企業情況,后逐步提拔重用,不可能馬上就有好的位置等著你,必先經過磨練,后才能擔當重任。又比如蓋房子,有木柵、椽子、大梁等,而棟梁是最難得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是企業之根本、之基石。找到棟梁,給他一個實施抱負、施展才華的舞臺,發揮他的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其四,從執行力角度看。
商鞅變法是部關于企業法制建設,以"法"制"企"的好讀本,更是關于執行力的好素材。現在流行執行力,反映出很多企業執行力低下,有好的戰略、計劃、方案,就是執行不力,在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最后不了了之,堅持不下來,受到阻擾或反對意見就不得不"流產".因此,一是堅定信念,定下來的東西義無反顧的執行到底,不半途而廢,中途夭折;二是有好的制度、法律作為好的保證,獎勵好的遵守者,懲罰違法者,"懲惡揚善";三是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庶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包括制定者,都得受法的制約、約束,觸犯"高壓線"就得受到懲罰,使他永不再犯,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都成為尊法守紀好的典范。
其五,從企業法治角度看。
企業管理,以前是以經驗管理為主"人治",到后來以科學(制度)管理為主"法治",到最后以文化管理的"人治",即"自治",三個階段。人治(被治),到法治,到人治(自治),實現無為而治。剛開始人少的時候、創業打天下的時候可以人治,但經過一個階段必須實行法治,靠制度規范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管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培育一種好的氛圍和企業文化,創造一種好的秩序,激勵人積極向上創造業績,抑制消沉、不勞而獲、"好吃懶做"、"投機鉆營"之輩,實現企業效益提升、富強、騰飛。
其六,從企業創新變革角度看。
市場環境在變,消費者、客戶在變,競爭對手在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已成定局,"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變則昌,不變則亡,停止不前沉醉在眼前成績只有死路一條,最終只有被競爭對手"吃掉",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只有從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流程創新,直至組織結構本身進行一場變革,尋找一種新的突破口,不斷否定自己,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體系,"法治"而非"人治",使企業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才能走上一條變革圖強之路,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成為行業領軍,使企業永領不敗之地。
商鞅變法教給我們的是勇于變革的精神,只有讓"變革"成為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企業才會強大。
(來源:價值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