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運作模式大體有政府推動模式、投資推動模式、市場運作模式等三種。
學者認為,相比而言,市場化模式更為可持續,更有利于朝著十八大提出的“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發展方向邁進。
當務之急:市場化不健全
近幾年來,各地對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主要是在目標定位、載體建設、體制機制突破、人才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市場特色不鮮明。
在地方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中,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四個方面:
一是政府職能沒有很好轉變。各級政府在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中,行政干預比較多,而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各類優秀人才的很少,嚴重阻礙了人才試驗區的市場機制發育和可持續發展。
二是“惡性”人才競爭現象嚴重。近幾年來,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引進人才,片面依靠優惠政策搶奪人才和互挖人才,而在制度建設、營造環境方面普遍下力氣不夠,造成不同地區之間的惡性人才競爭。
三是人才流動阻力仍然很大。雖然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有所進展,但在體制內,計劃配置人才的慣性仍然很大,阻礙人才流動等障礙遠未解決,主要是戶口、編制、檔案、子女上學、出入境管理等五個人才流動攔路虎依然存在。
四是對人才發展缺乏周期概念。在有些地區、有些部門,對“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投資是效益最大投資”、“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等理念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位,對人才發展缺乏長遠眼光,沒有培養開發的戰略意識。人才認識的“三體”現象 (即中央是“導體”,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省市區是“半導體”,人才第一資源停留在理念和口頭上的多;基層是“絕緣體”,有的地方忽視科技和人才投入),仍然十分普遍。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市場化發育不健全造成的。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定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已經成為人才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益經驗:尊重市場規律
根據十八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參照世界高科技人才聚集區的有益經驗,市場取向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應該在政策、薪酬、人才、服務四個方面充分尊重市場規律。
首先,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一定是實施特別人才政策的區域。人才體制機制是推動人才工作向縱深發展的基礎,而體制機制創新要靠政策創新推動。我們認為,政策創新問題抓住了人才發展的要害,是當前人才工作的一大“短板”。如長期困擾我們的人才評價政策、人才激勵政策等,現在問題很多、矛盾很大,而現在有些人才工作者,只會做“人才工程”,不會做政策設計,這怎么能行?政府人才工作綜合部門職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制定政策、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市場、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一定是實施特別人才政策的區域。
其次,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一定是充分發揮和實現人才價值的區域。世界上的人才高地都是薪酬高地。要給予高層次人才充分的激勵和保障,這方面包括物質激勵,如工資福利;也包括精神激勵,如榮譽、獎勵、稱號。要使拔尖人才有好的待遇,使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獲得獎勵、榮譽稱號。國際化人才都是國際定價的,要吸引大量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必須提供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例如美國硅谷的人均收入在全美是最高的。
同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一定是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區域。現在各地都在試驗區建設人才高地,但人才工作的合力有問題,突出表現在兩方面:國家與地方沒有很好形成合力,組織部門與人社部門沒有很好形成合力。國家與地方沒有很好形成合力,是指國家抓人才工作的措施就是一個“評”字,都是要求評各級人才;地方抓人才工作的措施是一個“引”字,圍繞產業發展大力吸引人才,這兩方面沒有很好形成合力。組織部門與人社部門沒有形成合力,是指組織部門和人社部門對人才的管理職責分得不是很清。我理解,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要站得更高,從戰略上管理人才,謀劃好人才工作全局,把握好人才工作方向,制定好人才政策,處理好人才工作重大關系。人社部門的綜合管理,就是要抓“實”,體現“執行力”,做好構建人才服務體系、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須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此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一定是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和國際標準的人才服務體系。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要科學界定人才基本公共服務內容、標準、平臺載體、窗口、程序等。還要有一批國際化的人才服務機構,有一個寬松自由的人才環境。
未來方向:市場配置人才
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走市場化道路,運用市場手段推進人才試驗區建設。
目前,國內人才特區基本上有三種模式,一是政府推動模式,如北京中關村;二是投資推動模式,如江蘇;三是市場運作模式,如上海、廣東。我們認為,三種模式各有特點,但相比較上海、廣東模式比較可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實質上就是要深化政府部門的管理改革,真正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最終目標應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人才市場。
加強人才制度建設,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是基礎。全世界人才為什么往美國跑?主要是美國的人才制度好,有利于技術創新,有利于財富積累,有利于投資安全。實踐證明,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核心是制度設計,關鍵是環境營造。近幾年上海人才工作最大特點(吸引人才最大優勢)就是走市場,也就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綜合環境,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區位和交通比較優越、從商環境良好、法制環境比較規范、要素市場體系比較充分、社會事業比較發達、城市生活比較文明時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對各類人才反映較大的人才評價制度、人才激勵制度、人才引進制度等進行深入研究,并力求取得突破。一定要克服近幾年來片面依靠優惠政策搶奪人才和互挖人才、忽視人才制度和環境建設的傾向,注重營造重才敬才的社會環境,識才用才的工作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優才留才的生活環境。
構建人才服務體系,重視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是必由之路。建議在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取消人才引進審批制,實行人才引進準入制、備案制。加快戶籍、編制、檔案管理等相關制度改革,突破人才流動中的地區、部門、所有制、身份、城鄉等制度性障礙;大力發展人才服務業,加強職業服務機構管理和市場運行監測,建立市場誠信體系,推進人才服務業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與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相配套的區域人才開發合作機制,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人才一體化建設,支持國內與國際兩個人才市場的交流與合作。
同時,還需重視國際人才管理經驗,提高人才管理試驗區水平。根據中央關于上海要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指示,最近,上海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浦東國際人才城”,這是提高人才管理試驗區水平的新舉措。上海應以“浦東國際人才城”為探索實踐的新起點,在體制機制、服務體系、綜合環境等方面探索創新,在資源整合、要素集聚、功能優化、效率提升上繼續努力,進一步依靠集聚和發揮人才優勢,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目前,雖然開城僅4個多月,但已經取得了可喜效果。
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是我國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人才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巨大動力。我們要充分珍惜本世紀前20年的戰略機遇期,從戰略高度加強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迎接中國人才發展的新高潮。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