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中國,就業是底線?為何GDP下降了而就業總體保持平穩?怎么看待當前面臨的就業風險?下一步就業政策的著力點是什么?日前,在“2016—2020年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改革展望——中歐社會保障改革項目2016年高級別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司長蒲宇飛就此進行了闡述。
為什么就業是底線
“這個問題用一組數據就能非常簡單地給出答案?!逼延铒w說,中國去年年底人口總量為13.7億,其中16歲 ~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1億,而其中的就業人口是7.7億。
“這個數據對我們來講意味著什么呢?如果全國的失業率提高1個百分點多一點,失業人口就會增加約1000萬人,相當于比利時的總人口?!逼延铒w表示,對中國而言,就業容不得半點疏忽,必須在考慮經濟政策時把就業作為一個底線。就業沒問題,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關系,只要就業出了問題,觸碰了就業的底線,就要調整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
GDP降了為何就業依然平穩
9月初蒲宇飛到歐盟訪問,歐盟專家給其畫了很多曲線,基本上,就業波動的曲線和經濟波動的曲線是同步同頻的。
但在中國并不是這樣,經濟是下行的曲線,但就業卻是穩定的曲線?!斑@兩個曲線之所以不同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逼延铒w用“三個能力”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是經濟增長帶來就業崗位的創造能力。從中國經濟總量來看,今天中國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所創造的經濟增量,相當于5年前的1.5個百分點,也相當于10年前的2.5個百分點。同時,隨著服務業占比的不斷提高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今天單位經濟增長帶來的經濟增量更多,所能容納的就業也更多。雖然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一點,但是能夠吸納的就業沒有受到那么大影響。
二是勞動力市場的流動能力。這幾年勞動力市場的流動速度明顯加快。從產業結構看,很多大學生可以快速從傳統產業流動到新興產業,如向互聯網行業的流動速度在加快。從地區結構看,中國很大,區域差異也比較大,“東方不亮西方亮”。很多農民工在東部如果失業了,回到家鄉可以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崗位。
今年年初,蒲宇飛到中國西南的一個省份——云南調研,感受很深。云南的消費結構在升級,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很多家庭不再喝自來水,而要喝礦泉水、純凈水。在東部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回到云南老家,如果從事為純凈水公司送水的工作,一個月就能賺到4500元。勞動力可以在不同的地區快速流動,總能找到就業崗位。
三是就業崗位的匹配能力。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工,以前找工作,可能會去大的招聘會現場,到這個臺子前面問一問,到那個窗口前去問一問,崗位搜索的時間很長、成本很高。但是現在用手機移動互聯網,可以很快找到和他匹配的崗位,信息搜索的成本降低了,崗位匹配的能力也提升了。
蒲宇飛坦言,正是這三個能力使中國經濟在相對下行的情況下,就業依舊保持了總體平穩。
結構性矛盾為何是主要問題
蒲宇飛認為,結構性問題是中國就業的一個特點、難點,同時也是一個亮點。
中國南北距離幾千公里,正如氣候一樣,北部有些省份可能已經進入了冬天,就業也進入了冬天,而南方的很多省份,不但現在氣候是夏天,就業市場也如夏天般紅火,所以區域結構差別很大。判斷中國的就業問題,單純看一個地區很難得出客觀的結論,這是矛盾,也是我們的特點。
再比如人群結構,中國有兩個重點人群,一個是大學畢業生,今年為765萬人,另一個更大的群體是農民工,人數是2.77億。這兩個群體既是就業市場的主力群體,也是壓力群體。主力和壓力構成了結構性的特點,也構成了一對矛盾。“關注中國的就業問題,更多是要從結構角度分析,并提出相應政策?!逼延铒w說。
怎么來看當前就業風險
蒲宇飛表示,雖然就業形勢總體比較平穩,結構特點也使我們不用太擔心,因為既有壓力也有動力,既有難點也有亮點,但是還應充分認識到中國潛在的就業風險。最重要的一個風險就是隱性失業問題,特別是隱性失業的顯性化問題。
從就業統計數據來看,失業率并不高,今年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有4.05%,但是客觀來講隱性失業問題依然存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一部分行業,如鋼鐵、煤炭行業,一部分地區,如東北地區,雖然失業率比較低,但是一些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下降了、收入降低了、勞動時間減少了,一旦受到大的外部沖擊,導致經濟運行出現波動,這部分群體很可能會由隱性失業轉向顯性失業,由局部的失業風險擴大到更大的風險。所以中國很多政策的著力點就是要防范這樣的風險發生。
今后就業政策有哪些著力點
談及下一步就業政策的著力點,蒲宇飛表示,關鍵是要找到三個平衡點。
第一個平衡點是“船上”和“船下”的平衡點。所謂“船上”就是就業的群體,“船下”就是失業的群體。在這兩個群體之間找到平衡需要尋找三個結合:一是“船”,即就業群體的船;二是“網”,即失業群體的兜底保障網;三是“橋”,就是在兩個群體之間搭建起一座棧橋或是過渡帶。只有把船、網、橋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找到“船上”和“船下”的有效平衡。
蒲宇飛認為,找到這個結合點,核心是把就業市場的船做大,社會兜底的安全網兜牢,過渡的棧橋扎穩筑寬。把船做大,就要使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為整個就業市場提供強有力支撐;把網兜牢,要靠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把棧橋筑寬,要依靠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其成為“船上”“船下”之間重要的緩沖區。
第二個平衡點是底線和頂線的平衡點。底線是指確定充分就業這一底線目標,頂線則指應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怎么來找這兩者的平衡點?蒲宇飛說,從經濟周期波動的視角來看:在經濟上行周期,更多政策著力點是圍繞解決提升就業質量的問題,讓更多就業者找到更體面的工作,有更高質量的就業;在經濟下行周期,關鍵是要確定底線目標,使更多群體能找到就業崗位,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第三個平衡點是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的平衡點。“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認為正規就業更好或者非正規就業更好,也不應該簡單地鼓勵發展更多的正規就業或者更多的非正規就業?!逼延铒w認為,在今天的中國,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大量的非正規就業已經不是傳統低端就業的概念,有相當一部分在向高端優質發展。
他表示,找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關鍵還是要靠市場機制,而非人為的評價和劃分。針對正規就業,政府施策的關鍵是增加市場彈性,增加競爭力,增加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針對非正規就業,政府應進一步降低制度成本,降低門檻,使非正規就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大的升級和走向高端的空間。
(來源:中國改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