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一塊擁有人才、珍視人才、千方百計引才聚才的創業熱土——“千人計劃”入選者69人,“海聚工程”入選157人,“高聚工程”114人,“海英計劃”261人,海歸人才9000余人,人才總量躍升至133.2萬。到底是什么,讓海淀區吸引了如此富集的“第一資源”,為未來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戰略調整加速人才集聚
對于海淀的引才優勢,1988年創業之初就扎根海淀的用友軟件董事長兼CEO王文京感受深切。
“再優秀的人才也需要用武之地。”王文京認為,海淀區一直很看重產業格局調整,形成了‘6+
戰略布局,必須充分考慮本區特色與資源,合理規劃、科學整合,海淀區做到了。
展開海淀區地圖,南部高校院所云集、智力優勢突出,歷來是中關村核心區的“核心區”;北部林木郁郁蔥蔥、生態資源富集,是一片尚待開發利用的寶地。據此,一個“南優北拓”的戰略布局成為海淀未來的發展藍圖——在南部,自2010年起全力建設“中關村科學城”,以中關村大街生命科學與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區、知春路航空航天技術國際港、學院路信息網絡世紀大道等“三大板塊”為核心,旨在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在北部,重點開拓“生態科技新區”,依托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永豐產業基地兩大團組和“一鎮一園”,將其建成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功能承載區,撐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萬億增長極。
孵化體系成就創業夢想
花20多元點一杯咖啡,連上免費無線信號,坐下來開始一天的忙碌。身邊除了自己的5位員工,還有一撥撥同樣胸懷夢想的創業者。掌游移動科技公司創辦者段利軍很喜歡在車庫咖啡辦公的感覺——“既省下了租辦公室的費用,又能共享創業資源,還有機會獲得天使投資。”
成立兩年多來,位于海淀圖書城步行街上的車庫咖啡已成為創業者眼中的家,累計入駐團隊300多個,其中近40個成功融資近百萬元。
類似的創新型孵化器在海淀區并不少見,其中最富盛名的“創新工場”由李開復于2009年開辦,今年已是第三次擴容。它凝聚了一批實力雄厚的投資者,為有科技夢想和創業激情的年輕人提供早期投資及全方位創業培育。
除了這些社會資本組建的新型孵化器,海淀區的諸多傳統創業服務機構,如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海淀留創園等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為科技企業提供低成本辦公場所,還為他們提供行政代理、創業輔導及公共研發中試平臺等一系列服務。
如今,海淀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創業孵化機構最密集、孵化服務最健全的區域。全區已有87家各類創業服務機構,微軟等國際巨頭也開始提供孵化服務。從政府引導到社會資本介入,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上市服務中心,從創業期到成長期再到融資上市,海淀區內都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一路扶助。
科技金融為人才插上騰飛的翅膀
融資難,是人才創業面臨的最大障礙。今天的海淀,正在重拳出擊,加速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為創業人才御風飛翔插上翅膀。
在寸土寸金的中關村西區,以中關村PE大廈為核心,云集著295家金融機構,其中既有金融控股公司,又有中技所、軟交所等要素市場,還有中關村小貸公司等創新型金融機構,全區金融機構達到2026家,股權投資機構占到566家,“獲得股權融資案例數”位居全國第三。
企業很快嘗到了甜頭。“貸款容易了!不需要擔保物,還有貼息,還款期限沒有明確限制……”北京中棉紫光生物有限公司財務經理石榮舉成了中關村小額貸款公司的常客。
“海淀一直積極促進科技與資本的對接。歡迎金融機構把海淀當成金融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的‘試驗田’、‘孵化器’。”海淀區領導多次強調。海淀聚集一流人才,靠的不僅是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更主要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全區上下正在為此而努力,把海淀區打造成世界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地、事業發展的沃土、成就夢想的樂園。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