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裁員潮之下,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則面臨著結構失衡而引發的就業困境,一方面戰略新興產業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崗位需求在持續減少。而今年7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更是對企業用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只能減少招聘。
近幾年全球經濟下滑背景下頻現的外企裁員潮,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雅芳、摩托羅拉、IBM、匯豐人壽、惠普、西門子等行業巨頭都以成百上千的規模削減員工數量,國內行業巨頭的員工們也難逃此劫,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也被傳出以多種方式“變相裁員”。
據了解,在全球裁員潮之下,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則面臨著結構失衡而引發的就業困境,一方面戰略新興產業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崗位需求在持續減少。
而今年7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更是對企業用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只能減少招聘,以至于有專家認為,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加劇這種情況。
被敲碎的金飯碗
外企裁員的消息陸續傳來,其中不乏行業巨頭。今年3月,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被曝閃電裁員。化妝品巨頭雅芳公司也在去年底表示,為了配合全球裁員計劃,雅芳中國將關閉國內十幾個分公司,裁減100~200名員工。
而作為削減10億美元支出計劃的一部分,IBM在全球將裁員6000至8000人,整個中國公司將要裁掉500至600人,比例在裁員總人數的10%以內。
“如果說之前的‘
多位人力資源方面的專家表示,外企和央企最近一兩年內的崗位需求都在持續下降,而“白領失業”正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趨勢。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郭盛表示,跨國公司在華裁員主要有三種情況,有的是因為全球策略發生變化,比如摩托羅拉與谷歌的合并;有的是在中國的業務不如預期的樂觀,比如一些銀行;還有的是原本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現在由于成本上升而轉移,比如耐克部分工廠撤離中國。
除了光明正大的裁員計劃外,不少企業還通過各種方式變相裁員。“休假式失業”在經濟危機中被包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金融公司在香港、紐約等地廣泛采用,公司要求員工進行短則數周長則數月的無薪休假或低薪休假,以減輕公司財政負擔。而這種特殊的方式現在也開始被應用于中國內地。這種“被休假”一般來說出現在投資銀行、咨詢公司這些對經濟特別敏感的行業,但目前僅是個案,還不是普遍現象。
結構性失業
多位專家表示,白領失業的問題其實并非最近才出現,只不過這一兩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好,于是表現得更加明顯。而白領失業這一現象長期來看,是中國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結構性偏差導致。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主任陳建輝認為,白領失業之所以形成規模,除了國際經濟形勢不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的調整反映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崗位需求結構的調整。一覽英才網副總裁冷明表示,這一兩年傳統產業崗位需求持續減少,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比較快,規模稍微大一點的企業對技術類的人才需求比較大。
“現在發展迅速的IT行業里,程序員永遠都不夠,到處都在招人。”冷明說,特別是2011年底,移動互聯網特別火,APP開發行業甚至三四個崗位在搶一個人才。
相較之下,市場對輔助類人才的需求在降低,比如各行業通用的行政人員、客服人員,“央企招一個行政人員,可能上千人投簡歷。”冷明表示,外企裁員也是從輔助類的崗位裁起,而外企技術類人才即使失業也能迅速再就業,民營企業也比較歡迎此類人才。
陳建輝表示,目前在北上廣,市場營銷崗位需求和供給都比較大,在一二線城市,軌道交通的技術類人才需求也較大,動畫設計、外語、計算機、生物技術等人才盡管需求大,但供給過多,因此還是很難就業。
郭盛表示,由于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在國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應崗位增長率也較快。比如金融、互聯網、高端制造業崗位增速非常快,大概每年增長20~30%,而簡單的加工制造業就會增長得更慢,大概每年增長10%~15%。
此外,郭盛還表示,目前國內區域性失衡和企業失衡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大部分人才扎堆北上廣深,而不愿意去經濟增速更快的三四線城市。需要人才最多的是中小企業,而人才流向更傾向于國企和外企,這就造成了人才分配的不均衡。
郭盛也說,人才扎堆北上廣深的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變,由于環境、教育等原因,更多的人開始愿意向三四線城市回歸。“但這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陳建輝指出,在任何市場經濟國家,失業都是一種常態。外企員工再就業遇困難很正常,其實,把身價往下壓還是能找到工作。很多白領在原公司學到的工作知識和技能,可能只適應原有的工作崗位。
“滯后式”裁員
除了經濟下行及供需結構性失衡,專家還指出目前白領失業的現象與宏觀政策環境分不開。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馮同慶表示,《勞動合同法》修改以后,對企業用工提出更高要求,而原先有大量勞務派遣工的央企或外企,為了減少用工成本只能減少招聘,盡量避免建立勞動關系。
“其實企業也不是不愿意漲工資或簽長期合同,問題是現在經營環境困難,企業確實存在成本難以負擔的情況。”馮同慶說,新《勞動合同法》看起來是在保護勞動者,但是在政策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最終承擔負面影響的仍然是勞動者。
馮同慶認為,中小型企業實際上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目前他們經營狀況不好,又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渡期,政府應該通過稅收讓利和轉移支付等方式減輕企業負擔。
另有專家指出,目前有些公司還在觀望階段,他們在期待接下來可能的經濟反彈,而一旦接下來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可能會有更大規模的“滯后式”裁員出現。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對未來幾年的就業形勢不太看好。他表示,今年政府計劃新增900萬個崗位,但僅僅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便接近700萬人。目前中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當中,未來幾年新增崗位應該不會太多。
吳江認為,失業的白領及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可能會降低職業要求,或將對低端勞動力市場形成沖擊。馮同慶說:“過去是農村人跟城里人爭,今后將有可能是有文化的跟沒文化的爭。”
而陳建輝則認為白領及大學生對低端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會比較有限。“白領長時間工作條件和收入都維持一定的水準,你讓她第二天去做服務員基本上不可能。”
郭盛則對就業形勢樂觀許多。他所在的智聯招聘網站近期也并沒有突然收到大量的求職簡歷,郭盛說,這就意味著企業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裁員。
郭盛透露,從智聯招聘的數據來看,企業提供的職位數量仍在增長,但增長量在減少,這說明企業在招人方面較前兩年更為謹慎。
馮同慶表示,當經營環境不好時,企業可以與員工協商暫時休假或減薪,而不應是采取極端的裁員辦法。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