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人”養老保險繳費期滿,養老基金大量存于銀行
保值增值問題引人關注。
隨著第一批“中人”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個人賬戶養老金將開始全面兌付,由此,個人賬戶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專家測算,由于大量個人賬戶基金被存于銀行活期賬戶,導致基金增值緩慢,被通脹吞噬。
動向
我國于1997年進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參保人員被分成了三類:
在改革前退休的職工被稱為“老人”;
在改革前參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職工為“中人”;
而在改革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為“新人”。
老人:養老金=退休前的工資的一定比例 ,采用的仍然是“老辦法”。
中人: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用來以彌補“中人”個人賬戶歷史積累少的問題。
新人: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沒有過渡性養老金。
我國的養老金政策規定,繳費滿15年才能領取養老金。在此之前,“中人”因為繳費不足15年,還沒有開始領取養老金待遇,而已經領錢的“老人”不涉及個人賬戶的問題。
從今年開始,第一批“中人”繳費就滿15年了,他們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將開始全面兌付。
算賬:漲不了
“躺”在銀行15年
眾所周知,資產只有不斷升值才能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如果一直安靜地躺在賬面上睡大覺的話,實際上相當于資產貶值。
我國的職工養老保險,企業繳納職工上年月平均工資的20%,納入統籌賬戶,這一賬戶用于現收現付,滿足當期養老金的收支平衡,并不適合大規模用于投資;而職工個人繳納的8%列入個人賬戶,這一賬戶是積累賬戶,必須通過長期投資才能實現保值增值。
而現實的情況是,過去的15年內,中央沒有對個人賬戶基金出臺任何實質性的投資運營辦法,國家規定,社保基金只能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
審計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中的31%,新農保、城居保和城鄉保三項保險累計結余中的55%都是活期存款。大量結余養老金存在銀行活期賬戶上,被通脹吞噬。
社科院社會保障實驗室專家張盈華曾進行過測算——2012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全國社保基金市場化運作這幾年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8.4%,比較之后會發現,如果某人繳費15年,這筆錢做市場化投資的話,他的未來養老金收益就可能有50%的提高,如果繳費30年,提高幅度將達到一倍以上。從2001至2011年,按照各年定期存款利率算下來,基金的利息收入不過2000多億,如果進行市場化運作就有將近6000億的收益。雖然這個比較很粗糙,但是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就是把基金沉淀在地方,沒有進行投資運作,就會產生損失,而這些損失是個人賬戶所有者間接承擔的。
算賬:躲不過
每年縮水1%到2%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楊俊在《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中提出,由于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被“混賬管理”,無法區分兩種基金并制定不同的投資策略,導致如此大規模的基金結余的投資方式只能是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而且由于種種原因,用養老保險基金購買國債的比重不高。有關資料顯示,社會保障基金存在銀行財政專戶中的資金占到總積累資產的70%以上。
雖然政策規定養老保險基金可以享受同期的一年期存款的優惠利率,但是統計數據顯示,1993年至2009年銀行存款年度回報率為4.8%。而同期的以消費價格指數為代表的通貨膨脹的平均水平為4.9%。從投資的實際回報率的角度而言,銀行存款平均的年度投資實際回報率近似為負,而且相當一部分地區沒有執行優惠利率,基金存在銀行只能得到最低的活期存款的回報率,這樣就使得養老保險的實際價值每年虧損1%到2%,以上萬億的資金規模來計算,每年養老金的實際價值損失巨大。
如果,投資回報7%養老金變3倍
通過社保基金有效的投資可以為參保職工積累更大規模的養老金,改善退休后的生活待遇。
我們假設不考慮工資增長率,假設某人的參保繳費時間為40年,退休后的余壽為15年。根據《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測算,在工作時期每1元的個人賬戶養老保險繳費積累——
在投資回報率為1%的條件下可以積累48.89元的養老金價值,對應著退休后每年3.5元的養老金;
在投資回報率為3%的時候可以積累75.4元的養老金價值,得到每年6.13元的養老金;
當投資回報率為7%的時候,養老金價值將增加到199.64元,每年能得到的養老金也增加到20.48元。
由此可以計算出,養老保險基金多元化投資回報率每提高1%,退休后得到的養老金將平均提高35%。
如果投資回報率從1%增加到5%,養老金水平將增加2.17倍;
如果投資回報率從1%提高到7%,養老金水平將增加4.86倍。
也就是說,假設此人的養老金原本只有2000元,如果不投資,只是存銀行的話,養老待遇會一直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只有約3%的回報率。投資之后并取得了7%的回報率,他的養老金價值就可能會從2000元增加到6681元。
現實:保值增值
暫時沒招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發展迅猛。1990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994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9%;2000年底為1.276億,占總人口數的10.2%;在未來的2020年和2050年,該比例將進一步上升到16%和26.1%。
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人口結構急劇老齡化無疑需要越來越大的養老保險開支,而企業繳費費率的平均水平目前已經到了很難再提高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才能不斷充實養老保險基金,在充分分散風險的前提下使養老金收取市場平均利潤,讓老年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已經引起業界專家的憂慮。“賺了怎么分?賠了怎么補?”這都需要相應的制度設計來保障。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戴相龍曾在學術論壇上提出建議,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制定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投資辦法、設置儲備資金封閉期等方式來解決,但需要設立專業的監督管理部門對國內社保基金投資運營進行監督管理。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