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近發布的數據顯示,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066萬人,提前實現年初確定的“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的目標。專家認為,就業市場總體穩定主要得益于經濟平穩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等因素。未來我國仍面臨結構性就業問題,就業總量壓力也將長期存在,不可掉以輕心。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前三季度就業形勢總體比較穩定,城鎮新增就業繼續增加,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達17392萬人,同比增長3.1%,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長13%。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數據,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066萬人。與2012年同期相比,多增42萬人,預計到年底有望超過1200萬人。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
根據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國今年就業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4.6%。專家認為,在當前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背景下,城鎮新增就業超預期來之不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3867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專家認為,今年三季度以來,源于國家實施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和發達經濟體逐漸復蘇等因素,中國經濟內需和外需均有改善,企穩向好態勢明顯。
經濟平穩增長是主因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得益于多方面因素?!比肆Y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分析稱,一是穩增長為擴大就業提供了根本保障。從經濟增長視角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7%,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依然處于較快增長區間,從第三季度各項數據看,經濟走勢進一步企穩向好。增速雖然沒前些年那么高,但隨著GDP總量的不斷擴大,GDP每增長1個點所能實現的GDP增量增加了,對就業的拉動能力也相應增強。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拓展了就業空間。信長星認為,從產業結構視角看,第三產業帶動就業能力更強。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第三產業同比增長8.4%,高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總的GDP增速,其增加值總量也高于第二產業,有力地帶動了就業。此外,隨著今年以來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等一系列釋放改革紅利措施的出臺,作為吸納新增就業主渠道的個私經濟蓬勃發展,上半年新注冊的私營企業98.53萬戶,同比增長8.59%,新登記個體工商戶389.58萬戶,同比增長7.26%,吸納了大量就業。
三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助推就業增加。信長星表示,從區域結構視角看,今年以來,就業量最大的東部地區,經濟率先企穩,城鎮新增就業同比增長5%,貢獻了大量新增崗位。中西部地區增速雖有所回落,但同比仍分別增長了1%和6%。
就業壓力長期存在
“當前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從總量轉向結構,問題的性質和過去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分析說,此前中國的制造業主要負責組裝,設計、技術、原料都來自國外,所以附加價值低,職工工資也被壓得很低。隨著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會降下來,但是產業結構會迅速升級,中國企業會有自己的品牌、設計、研發、售后服務等,附加價值含量提高,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但是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也會更高。
總量壓力大也是就業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信長星表示,勞動年齡人口從去年開始減少了300多萬,但這是總量達到峰值后剛開始的一種下降,勞動力供給仍處在高位。經測算,到2030年左右,我國勞動力將一直保持8億人以上,就業的總量壓力長期存在,對此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蔡昉認為,本世紀初,我國部署了積極的就業政策,金融危機以后,更進一步把它推進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未來應該繼續擴展。這些政策應該強調對各類勞動者進行教育培訓,幫助他們進行職業規劃和咨詢,認識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幫助他們在市場上得到保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