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創新創業生態是創新創業人才與政府、企業、研發機構、相關社會組織等多種參與主體共處的制度、政策、市場、文化等環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動。系統性架構推進人才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需要政府從頂層設計著手,圍繞人才創新創業著力打造以完善體制機制為依托,以創新政策體系為導向,以實施重大工程項目為抓手,以提升發展平臺功能為支撐,以完善配套服務為保障的立體化生態體系,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優化環境吸引人才,構筑平臺使用人才,營造“適宜創新、適宜創業、適宜居住”的人才“生態系統”。
一是完善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環境。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于體制機制,政府人才工作體制對實施人才戰略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影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義,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完善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環境,需要緊密把握這一要義,大力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推動黨和政府人才管理職能轉變,逐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才工作機構專司其職、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管理體制。
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是落實“黨管人才”原則的關鍵所在。完善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工作機制,需要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以科學人才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并舉、資本與智本融合,實現產業升級與人才集聚同頻共振,經濟發展與人才發展互促雙贏,著力在打造人才培養開發體系、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探索人才選拔使用機制、健全人才激勵保障體系等方面積極創新,構建適應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才創新創業的“培養引進并重,智本資本融合,人才經濟互促”的人才發展機制。
二是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環境。
出臺人才政策是黨和政府人才工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完善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實施創新驅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轉型升級的要求,以經濟產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為核心,高端引領和緊缺適用相結合,不斷優化人才引進、培養和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人才公共服務,落實人才保障機制。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仍然是改善創新創業環境的重點。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必然需要多元化的風險投融資體系支持,必須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鼓勵、引導發展風險投資,推進金融體制機制和模式創新,強化人才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科技銀行,專門面向創新創業人才開展服務。積極推動人才創新創業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
三是實施人才創新創業的重大工程項目。
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結合區域人才創新創業與經濟產業建設融合發展需要,圍繞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推進工程、海外人才引進工程、創新科研團隊扶持工程、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工程、專業技術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引進工程、高技能人才開發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加大力度引進、培養和用好實用人才,產生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撐產業經濟增長的衍生效應,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引進創新科研團隊,推動“產學研”拉動模式向“學研產”推動模式轉變,著力打造“智力密集、產業發達、工程靈活、項目多樣、創新活躍、創業積極”的人才“生態系統”。
四是提升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功能。
人才發展平臺是集聚和服務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是集聚創新要素的“梧桐樹”,把平臺建設好了,才能引來“金鳳凰”。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加強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大力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提升人才競爭力。拓展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必須堅持“人才發展以用為本”的原則,秉承“人才推動產業,產業成就人才”的發展理念,以用好用活人才為根本,積極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熱情和創新活力,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各展其長。著力建設一批與重點產業相契合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中小型企業孵化基地等平臺載體,積極探索更加開放、包容、靈活、務實、高效的區域性人才平臺發展布局,充分發揮平臺載體的聚才作用,通過各種渠道吸引高層次人才來創新創業。
五是加強人才創新創業的配套服務。
按照“不設圍墻”“一流服務吸引一流人才”的發展理念,探索依托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將人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人才入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健、通關便利等方面,努力構建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產業人才綜合服務體系。以創新創業人才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創新創業配套服務,實現人才服務與產業平臺無縫對接,營造鼓勵創新、容許失誤的工作環境,待遇適當、無后顧之憂的生活環境,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逐步形成開放、創業、法治的社會氛圍。優化知識環境,培養創業文化,著力引導社會形成適合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