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由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合作完成的《中國勞動力技能缺口研究報告》昨日發布。報告顯示,新畢業大學生僅70%就業,且畢業半年內離職率達1/3。此外,大學生技能結構與市場脫節嚴重,對工作滿意度低。
談起就業率,得出的結果往往就是不盡人意,或是慘不忍睹,諸如“就業率回暖”、“就業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的字眼更是少之又少。不可否認,在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才的競爭力隨之與日俱增,當然就業率低的原因也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是大學生成年累月擠壓的后果。介于就業率無法與畢業率畫等號的現狀,我們真有必要來分析其存在的種種原因,來探個究竟,給后人以更多的啟發。
畢業等于失業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兒了,埋怨無濟于事,不如逆來順受,在對待工作這件事上,已經持麻木不仁的態度。興許是被如今的就業壓力壓迫所致,興許是對如今的人才招聘機制束手無策,但總之不滿意占據主要地位。
當然對于從象牙塔走出來的莘莘學子來說,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畢竟曾經也是許下過無數的愿望,立下過無數的志向。但正是這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錯位感讓人無法接受眼前的一切,工作雖然能找到,但卻與最初的夢想差距甚遠。數據顯示,受訪大學畢業生62.03%希望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而最終45.15%的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這也充分說明我們在教育引導方面存在嚴重的弊端。
上過大學的人,都希望走進機關,干體面的工作,而極端排斥技能崗位。然而中國面臨人口快速老齡化、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以及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等挑戰,高技能勞動力供求缺口日益增大,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問題。一方面是過獨木橋,另一方面是走陽關道,可大多數人卻看不到這個陽關道,反而更青睞于獨木橋,致使擠破頭皮都無法躋身國家黨政機關,且導致大量技能崗位呈現空缺的狀況,嚴重影響我國的工業化道路。
同時,中職教育面臨生源規模不足、規模萎縮和專任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高職教育方面,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仍然更偏重“普通教育”,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教育經費僅為本科院校的1/3左右。此外,職業教育還存在實踐教學薄弱、企業參與意愿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問題。從這個原因看,還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大學生,政府在教育引導方面還存在大量漏洞,在就業方面沒能及時提供大量信息和優厚條件,導致大學生無法信任私有企業,不敢把前途壓在這種抉擇上。
回過頭來看,我們確實需要在人員分流上下功夫,從源頭抓起,把握大局,做好宏觀調控,做好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提供全面合理的就業信息,減少人才市場的沖突,唯有如此,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實用、更切合實際的人才。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