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黨委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征文活動,各支部比較重視,特別是希格瑪、新松佳和、航天星圖和第26聯合黨支部,組織黨員同志們踴躍投稿,我們從中遴選優秀稿件,報黨委批準,5篇獲得此次主題征文的優秀獎,分別是
《不忘初心卯干勁 牢記使命爭一流》
——新松佳和黨支部 劉 健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希格瑪黨支部 邸文宣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第六聯合黨支部 黃 益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砥礪奮進》
——第二十六聯合黨支部 李銀亮
《紅船精神永放光芒》
——第三十聯合黨支部 戴 華
注:(排名按稿件上報時間先后)
我們將分五期將這五篇優秀征文上傳發布,供黨員們學習參考。
優秀征文展播三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第六聯合黨支部 黃 益
一
20世紀80年代,山村里,一個小女孩。“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別人問。“考大學。”女孩回答,雖然她當時并不知道“大學”是什么。“好孩子,有志向。”別人立即會這么說。女孩知道了,“考大學”的人都意味著是“有志向”的“好孩子”,她愿意當這種好孩子。女孩很幸運,在她開始接受義務教育時,爸爸送給了她一本書:《新華字典》。這本《新華字典》伴隨她走出了山村,走進了大都市。
21世紀20年代,北京城,一個小男孩。“媽媽,我會一百個字,你會幾個?”男孩問。“兩萬吧?”孩子的媽媽回答。“可媽媽,你小時候不是沒有書可以讀嗎?”“有,很少。”孩子的媽媽回答,“當時媽媽有一本字典,媽媽從頭翻到尾,想查哪個字的意思,能做到直接翻到那一頁。”孩子的媽媽回答。熟能生巧,這是顛簸不破的道理。孩子的媽媽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物質上極簡,并不寬敞的房子里,滿眼不是綠蘿就是書。
您讀到這,大概已經知道了:小男孩的媽媽,就是以前山村里那個不知道大學為何物的女孩。因為有國家義務教育這一優秀政策,她努力讀書,終于走出了小山村,來到了大都市;離開了綠水青山,得到了書香滿室。
二
女孩感謝書,她相信一切地變化都是書帶給了自己的。于是,女孩博士畢業選擇了出版——一份與書相關的神圣工作。在她選擇工作的時候,她給自己圈定的范圍:與書有關。
女孩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順利找到了與書有關的工作。于是,女孩努力工作,希望能盡快讓自己所學奉獻給社會。
然而不久之后,女孩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圖書讓她享受了很多美好之余,也讓她因為過分相信圖書上的經驗之談而吃盡了苦頭。而與書有關的工作里,也有很多不美好,讓女孩覺得,圖書也存在優劣參差,人最需要的是準確的判斷。換言之,人真正需要的,是優質的教育。
女孩開始密切關注教育的時候,她正在學習出版的理論。當她閱讀新華書店的歷史時,她看到了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確定方針政策的一些歷史細節。
中國的圖書為什么這么便宜?建國后,確定出版的基本情況時,周恩來問:哪個對全體人民受教育更好?回答:圖書便宜的話,老百姓能讀到的更多。于是,周恩來說:那就讓圖書便宜定價吧!
原話不是這樣的,但女孩看到這一段歷史,知道了:老一輩革命家真的是想讓人民當家的,他們心所系念的出版,是希望出版能讓老百姓迅速獲得知識自立自強起來,因為只有這樣,人民才能真正成為能為國家的主人。
看了出版的歷史,女孩廢然而嘆:原來自己一直在感謝書,卻發現自己真正感謝的是教育,自己所確定的一輩子的方向,是參與國家的教育事業!
于是,女孩熱切地想投身教育事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實踐,女孩終于明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在出版領域做教育。
在女孩不斷理清自己想走的路這一階段,女孩的同學們都已經有了穩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甚至在社會上享有了一定的聲譽。但也有人羨慕女孩,覺得女孩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女孩說:因為我敢舍。
是的,為了尋找自己內心所堅持的、與書有關的生活,女孩放棄了名校大學教職,走上了一條前途未卜的道路;為了尋找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給社會做貢獻的工作,女孩放棄了最有前途和錢途的智庫,開始思考教育中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無縫鏈接與融合;為了努力踐行自己的教育觀,女孩到即將不惑之齡終于找到了一條相對而言能用自己的力量做好教育的路徑。而剩下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踐行。
是的,這個傻女孩就是我。
三
我是幸運的,學習的是歷史,知道了這個世界上一個絕對可以稱為定律的定律:歷史上,在最美好的時代,也有人會餓死;在最不好的時節,也有人能活得滋潤,出生、結婚、生娃、死亡……這一切一直在發生著。人在其間,只需要做到的,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好好活著并努力讓更多的人因你而變得更美好。
我是幸運的,出生在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的中國,感受著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如我平凡的老父親的感受:“我們的日子真的是越來越好了。”
老百姓的感受是最直觀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不必用數據去分析的。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小時候政治課本上所提的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也在悄然變化,到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人們不再是為了吃飽穿暖而努力了,而是要為了更有品質的生活而努力了。
這一切,從各個方面開始體現:
首先,國家不斷開始強調文化自信,在經濟已經逐漸實現彎道超車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開始注重加強內涵的養育——這樣是能讓我們的國家走得更穩、走得更快的保障啊!
其次,國家不斷研究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路徑,在人民已經普遍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嶄新問題就是如何來實現能夠讓更廣大的人們來實現優質的教育。
第三,國家不斷加強出版的品質了:粗制濫造的出版物將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在現在每年出版的幾十萬種圖書的速度繼續保持的情況下,優秀圖書的數量正在逐步提升。
第四,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開始重視品質了:那些粗制濫造地商品悄然淡出人們的生活,原來遙不可及的品牌商品正在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主要消費物資。
第五,美麗的概念越來越突出。以前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候,還存在過經濟效益影響環境的情況,而現在我們的生活訴求中,除了追求物質的富足,更在追求精神的豐富、人生的美滿。
……
這一切,是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1936年2月,毛澤東主席填過一首詞,寫出了共產黨人在當時的豪邁情懷:“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讓世人震驚的路,描繪出了更為宏大的“中國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立、自強、自信,正在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共同努力下一個一個變成現實。而這一切的變化,誰都無法想象實現的迅速:它發生在不到100年間。
反躬自省,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又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么呢?或許,也就是認準方向,不忘初心,努力去做吧?中國的發展是這樣的,作為中國一份子的我,也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