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5期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式樣是1996年才得以規范的,而正式將黨旗寫入黨章則到了2002年。在這漫長的歷程背后有哪些故事呢?讓我帶大家一起回顧黨旗的誕生和發展歷程,重溫黨的光榮歷史。
1.早期沒有統一規格樣式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明確統一的旗幟與徽標。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盧德銘等在湘贛邊界領導發動秋收起義,部隊統一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毛澤東提出秋收起義應該打出一面自己的旗幟,并責成工農革命軍參謀何長工具體負責。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打出的第一面旗幟——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
從此,中國共產黨人鮮明地舉起了自己的旗幟。從旗幟的圖案元素上看,這面軍旗已經具備了日后黨旗式樣的主要元素,此后的黨旗與這面軍旗有著明顯的承繼關系。
隨著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全國迅速鋪開。各地黨組織在領導武裝暴動的過程中,紛紛打出代表工農武裝的五星、鐮刀、斧頭或錘頭等圖案組成的紅旗。
此時使用的黨旗,都是各級黨組織就地選材制作,限于當時的艱苦環境,還未形成統一的規格樣式。從今天看,這些形制各異的旗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黨史資料。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軍旗
2.以俄為師,工農聯合
1930年4月和9月中共中央軍委分別頒布《關于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和《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對紅軍軍旗作出規定。在此基礎上,1931年3月18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進一步明確規定了紅軍旗幟鐮刀、錘子和五角星的圖案樣式,規定把五角星提到旗頂一側,突出黨的領導地位,鐮刀錘子放在旗中央,突出工農階級地位,五星、鐮錘一律用金黃色,以增強美感。
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決定,把黨旗黨徽中的“斧頭”圖案調整成為“錘子”圖案。
3.國共合作,團結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發動全國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和愛國人士的努力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為了團結一致抗日,共產黨也開始懸掛“青天白日旗”。
圖為延安大禮堂懸掛的國共兩黨旗幟
八路軍、新四軍使用過的臂章和帽徽
4.七大首次在全會上懸掛黨旗
隨著革命斗爭的深入開展,作為一個不斷走向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應該有自己正式的統一的旗幟。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主席臺幕布正中,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在畫像下方的圖案中,中間綴有中國共產黨黨徽,畫像兩邊,分別斜插著六面紅色的綴有鐵錘鐮刀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第一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擺放黨旗。
七大會址場景復原
七大期間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黨旗設計稿
七大期間征集的象征工農聯盟和武裝斗爭的黨旗設計稿
5.新中國成立黨旗式樣基本固定
建國后,中共中央先后發文,明確黨旗樣式和使用注意事項,紅色旗面、黃色鐵錘和鐮刀組成的圖案,構成了黨旗的基本框架,這種基本樣式沿用至今。
1950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擬定的黨旗制作方案
部分黨旗設計圖樣
6.黨旗寫入黨章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大召開,會場主席臺上方第一次懸掛了黨徽。從此,會場懸掛黨徽成為此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慣例。(但仔細看黨徽樣式仍略有不同)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6年9月21日,經中央批準,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共12條,對黨旗黨徽的性質、式樣、規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并附有標準圖案和制法說明。至此,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終于有了統一而明確的規范。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修改的黨章增寫了“黨徽黨旗”一章作為第十一章,對黨徽黨旗圖案的性質、制作和使用作出了明確規定。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歷經81年,黨徽黨旗制度在黨章中得以確立和規范,這對于維護黨徽黨旗尊嚴,增強黨的感召力、凝聚力,增強廣大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組織紀律性,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