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講)
【黨史故事】五次反“圍剿”戰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經過三年艱苦曲折的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進剿”與“會剿”,至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約10萬人,在十余個省先后開辟了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
中國工農紅軍的迅速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日益擴大,震動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蔣介石調集軍隊,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的正確的戰略方針指導下,紅軍在前四次反圍剿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
第一次反“圍剿”:1930年10月,蔣介石糾集10萬兵力,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紅一方面軍4萬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共殲敵1.5萬多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1931年2月,國民黨當局又調集20萬軍隊,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紅軍3萬人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仍堅持“誘敵深入”的方針,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在5月中下旬,連續取得五場戰斗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任總司令,隨帶英、日、德軍事顧問,率兵30萬人,依仗重兵,采用“長驅直入”戰術,分三路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依然使用“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前后3個月,殲敵3萬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底,國民黨調集30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紅軍在周恩來和朱德的指揮下,根據毛澤東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采取聲東擊西,大兵團伏擊,集中優勢兵力,堅決圍殲的作戰方針,消滅敵人3個師,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采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對中央根據地,蔣介石動用50萬兵力,分路“圍剿”中央紅軍。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李德等人先推行“軍事冒險主義”策略,后在敵人的猖狂進攻面前采取“拼命主義”,最后發展成“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
【黨史回眸】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在全國的反動統治的覆滅。
1991年4月23日,鄧小平為全國“八六三”計劃工作會議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