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講)
【黨史故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秋種遇到困難,這使得當時的安徽農民和農業生產,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安徽省委作出決定,把部分土地借給農民種糧種菜,所產糧菜不征購,不計口糧。這一措施很快調動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當年全省超額完成秋種計劃。
從“借地”中得到啟發,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和農民沖破體制的限制,開始包干到組、包產到戶。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風險,在包干合同書上按下了手印。
小崗村創造的包干到戶,就是“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個辦法簡便易行,成效顯著,受到農民歡迎。四川、甘肅、云南、廣東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放寬政策,采取了類似做法。這些大膽嘗試,揭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
1980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肯定了農民的改革創舉。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突破多年來把包產到戶等同于分田單干和資本主義的觀念,肯定了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
1982年,黨中央發出“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括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在內的各種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在黨中央的支持下,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這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許多地方一年即見成效,糧食產量明顯提高,幾年就變了個大樣。
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經濟發展困境決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億萬農民為改變農村面貌和自身命運,勇敢沖破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從而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這樣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中,開始一步步堅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