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12期〗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主題教育專刊之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小編為流動黨員整理了其中的要點,幫助大家學習領會。
經濟工作會議談“最大的政治”,以講政治來解決經濟問題,這在以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首次。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讀懂本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深意,也很難把握新一屆決策層的經濟治理理念。
還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值得我們做經濟研究工作的重視。比如,我們過去常聽到的是“發展是硬道理”,會議則提出“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還有高水平安全、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新質生產力等新詞匯的建構。中國的治理風格,話語體系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高層對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有了新的理解,誰來決定誰,可能需要辯證的看待。
“高質量”如何定義,解釋權在高層。但是我們從“高質量發展”一詞提出后的各種攻堅戰,可以理解一個大概。防風險攻堅戰、扶貧攻堅戰、反腐敗攻堅戰、環保攻堅戰,教培整頓、平臺治理、三條紅線等等。發展不能僅僅體現在速度和規模上,還要看規范性、價值觀、目的性。畢竟高能耗、高速度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維系的。
從理論層面,“高質量”類似經濟增長模型中的“全要素生產率”,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是一種經濟倫理學。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水平安全、高水平科技自主等等,都加上了這一定語。這意味著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和模式與以前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必須賦予發展、改革、開放等詞匯更高的意義、內涵和標準。
這也再一次提醒,過去那些簡單通俗的“發展是硬道理”,“拿住老鼠就是好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摸著石頭過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動不動就大水漫灌,全面刺激的思路,全面讓位于高質量發展。面對經濟下行的挑戰,過去那種提前反應,過度反應,要讓位于不忘初心和保持戰略定力。
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出現了預期變弱的問題。主要原因大概是“高速度”的定義相對簡單,也可以清晰計量,能形成穩定的預期。但是“高質量”一詞,含義比較豐富復雜,富有彈性和延展性,取決于高層的理念、想法和意志,很難落地為統計指標和法律條文,因此也就很難形成穩定的預期。
比如很多人聽到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還是停留在三條紅線“破”的階段。實際上現在供需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對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從“立”的角度理解。現在的問題是,破什么已經清楚,立什么還需要進一步的去探尋。
比高質量發展更高的政治是“中國式現代化”。會議明確有力的提出:“必須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現代化前面加了“中國式”,就如同發展前面加了“高質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共同主題,過去的解釋權是“西方中心論”。加上“中國式”,解釋權就可以再分配,打破單一話語體系。解釋權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讓人民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一點無論東西是殊途同歸的。
為什么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因為它是新一屆領導人最新的治國理念和理論貢獻。過去我們常說的是“四個現代化”,少了中國獨特的東西。中國式現代化是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未來中國的發展,不僅要走與以前不一樣的道路,還要走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道路。
“二十大”旗幟鮮明的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開局之年出現了很多新的困難和挑戰,本次會議也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研判,包括產能過剩、預期偏弱、風險較多、內循環不暢、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要把握好利用好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政治法寶,唱響“中國光明論”。只有直面黑暗,才會唱響真正的光明。本屆會議之所以能直面這些挑戰,是有底氣和信心的。
本次會議及本屆領導為什么這么強調“高質量”、“高水平”、“中國式”,主要原因還是我以前系統論述過的,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既不同于傳統發展中經濟體,也不具備發達經濟體條件的“后發展時代和風險型社會”(參閱《趙建:理性認識中國的后發展時代與風險型社會》)。在這個階段,最突出的特征和規律是,表現出現代經濟獨有的復雜性、脆弱性,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不是過去簡單靠經濟建設為中心,靠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搞錢”動員要素積極性就能解決的。
現實的復雜性,脆弱性,要求在經濟治理方面,更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既不能簡單粗暴一刀切,也不能“既要又要還要”面面俱到。正如本次會議提到的,要“深化理解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要“抓住主要矛盾”等。說明當前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更要尊重規律,尊重科學,謹小慎微,“治大國如烹小鮮”。
就今明年來說,主要的矛盾還是在正確處理好“穩”和“進”、“破”和“立”的矛盾統一關系。過去各種攻堅戰,主要是“破”,在還沒完全立之前就大面積的破。過于強調“穩”,穩中有進,“進”不足。過多的強調了穩和進、破和立的矛盾和對立,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當前來看,進,也就是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才能消化債務和失業,才能真正的穩。在破和立之間,也不是不破不立的矛盾關系,對舊動能破的大了,不僅不會讓新的動能立起來,還會因為引起大風險,嚴重影響新動能的運行。
“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之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了一遍,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強調一遍,我們就可以大體知道明年經濟政策的總體基調。在后發展時代,中國面臨“新三角難題”,發展,改革,穩定很難同時實現。過去幾年主要是調結構和防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新的一年,以及未來幾年,需要抓住發展這個牛鼻子,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重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會議也注意到了“非經濟性政策”對經濟運行的沖擊,比如一些比較嚴厲的行業政策,違背法治精神的政策,對經濟和社會預期的傷害遠勝過經濟性政策。會議明確提出,“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意味著以后出臺的各類政策會更加謹慎,以免影響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
在具體工作部署方面,會議提到了八個方面的工作安排,可謂面面俱到,無所不包。在這樣的文本體系下,提到什么很重要,但是沒提什么更加重要。至少,沒有提到資本市場,股市在當前的態勢下怎么看,怎么辦,會議沒給出答案。也沒有再提“房住不炒”。或許對于事關老百姓錢袋子的股和房,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資產負債表修復周期是很漫長的,日本用了三十年,美國用了十五年。我們要有為高質量發展轉型做好長期準備。
在這種局勢下,我們更應該講政治。最大的政治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又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當前最大的愿望是把經濟搞上去,通過發展解決失業、債務、收縮等總量問題,通過法治化、市場化,公開公正透明的現代治理體系,把預期偏弱、信心不足、結構扭曲等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因此總結起來,最大的政治還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這個道理,既簡單,又不簡單。
擴展學習:從四方面學習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延伸閱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